完本阁 - 经典小说 - 门阀之上在线阅读 - 门阀之上 第54节

门阀之上 第54节

    反正在此之前,她与彭耽书已有过书信来往,在其住在府内这段时日,也完成了许多必要的沟通。既然实利已尽落入觳中,事情最终由哪一方推动完成,在她与彭氏的政治互惠间,反而并不重要。

    杏园内,众人三两落座,随后换衣较为晚的彭耽书在一名女史的搀扶下匆匆赶来。彭耽书虽常游于金城贵女宴席,但如今长乐宫内,上至女尚书,下至中才人,保太后麾下无一不是关陇精英,其中有不少人,家里甚至是当年直接参与易储之变运作的。此时她已手心渥汗,神情紧张,见陆昭等人起身迎接,方欲上前见礼,却被身边的女史庞满儿一把按住。庞满儿淡淡道;“娘子但请稍安,陆侍中欲助娘子名噪关陇。”

    “解求贤之渴,当作晴虹垂饮。望三王之后,如见初日出云。” 在彭耽书行礼之前,陆昭率先行礼引言,“清风动竹,故人来邈,集英相聚,此生当无憾也。”

    此时此刻,众星捧月,彭书耽唇角翕动,她明白陆昭已决意要给予自己那满杯满盏的分润。自今日起,她的家族将不再流于次等门户,她父亲的南凉州刺史一职,也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。对于世家的清谈词锋,彭耽书并不陌生,此时亦定下心神,淡然上前,恭敬施礼道:“深壑高垒之地,边陲旧壤之家,得闻长安漱玉清音,幸览金谷芳草兰蕙。此番愿做寒鸦,萦枝于日影之下。甘为鹿麋,食萍于御苑之中。”

    韦氏含笑将彭书耽搀扶起,柳氏亦莞尔道:“巨鲵归于沧海,青鸾栖之高梧,今日是矣。”

    因韦氏与柳氏先前与陆昭皆有所会晤,因此对于彭耽书也格外捧场,但其余人等并不能知。况且陇西彭氏也是新出门户,对关中影响并不大,也不过是托了彭通南凉州刺史的职,才得以入眼罢了。此时席间不免有人交头接耳,谈论陇西彭氏是何家底。然而众人的疑虑终抵不过陆昭等三人成虎,在称赞与攀谈中,彭氏祖辈曾任的诸多官职与京中故旧被逐渐忆起,最后甚至连彭越这样的汉朝异姓王都被攀扯进来了。

    杏园草木荫蔚,襟河带水,宴席便设于水边的馆阁处,另有歌姬抚丝弄柱,清音绕梁,各色裙衫或鲜妍,或淡雅,三两一簇,远观近看,皆是盛景。

    彭耽书作为客人而居于贵席,陆昭则稍退其后,时人尊北抑南,她家本就以安定方镇才得以北人之望,此时也没有必要凑上前去,有碍关陇贵女们的观瞻。彭耽书说到底最后还是在自己的手下任事,能将其捧高,南人的地位自然而然也就有所上升,倒不必在意这种席位上的细节。

    席间偶有几人上前与彭耽书交谈,但并不太多,另有几人家中尊长仍居刺史或九卿之位的,走上前来也不过点头而示。这与在保太后处所呈现的场面有着巨大落差,说到底,这些人之前的热情,不过是给保太后撑面子,但落在私下里,利益才是驱动各方的核心。以彭氏在关中的人望,显然不足以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,还需要慢慢铺垫。

    此时陆昭举杯,面相众人感慨道:“今年元月,凉逆荼毒三辅,妄窥神器,陇西、天水两郡溃败。先帝廓清北境,神州板荡终见消弭,今上亦怀西北日久,陇山泾水方有安定。耽书陇西郡望,冠带之后,然而经年战乱,久居金城,悲不沐德音,憾不闻王训。如今战乱初平,自金城归家,再入朝中得见承平繁华,实在可喜。”

    彭耽书闻言后,面容亦有凄凄之色,避席而起,手执酒杯向在座诸人环敬,而后道:“西北失地,流民四窜,尸陈于道,白骨填壑。今日虽得以入宫面见诸贤,但思之以往,仍觉悲痛万分,能够存活,实赖侥幸!”

    此时丝竹正晏,酒盏流光,大家本沉于宴饮之乐,但此时忽然听到战乱流民等话题,一时间气氛沉闷,众人也都放下杯盏,漠然地看着眼前这位陇西世族出身的女孩。

    面对此间尴尬,陆昭先引彭耽书落座归席,和缓劝言了几句,随后问道:“陇山高绝,形如天堑,如今你父亲守望天水、陇西二郡,安定有我兄长固守,战乱尚且不足为虑,至于流民,大抵也难为患,至少不会流入京畿,耽书大可安心。”

    在场众人虽然对陇西的战事态度冷漠,但流民问题却是较为担心。其中不乏有尚书、女史执掌机要,获得的资讯并不少。流民成势,瘟疫蔓延,两者裹挟在一处,自然是哪里有粮食,哪里有活路,便往哪里去。而长安作为京畿,必然是流民逃亡的首选。而各家庄园田产所在的三辅地区,如今尚未恢复元气,只怕来日便要成为疏散这些流民的缓冲地带。

    众人思绪纷纷,各有意动。其实三辅地区的动荡早已初现,各家忙于吞纳人口,开垦民田,资源近竭。世族与世族之间尚有抢夺利益的冲突,哪有空隙与资源去容纳这些流民。若这些人真聚众成势,自陇山而下,对于尚在整顿的世家部曲而言,只怕是一场劫难。因此思至此处,众人不再对彭耽书采取漠然的态度,反而认真聆听。

    对于流民问题,彭耽书自金城至陇西家中,一路所见已是颇多。世家与世家的相互攻伐,流民为活命不惜纵火烧山,或是拼死掠夺,比起陇山战事,反倒更为恐怖。因此她言如行云流水,词顿句错,颇有慷慨激昂之势,将陇山附近的局势描绘成顷刻而沸的油汤。一旦遇激,便会伤及一片。

    在听到这些流民为求活而拼死的场面时,已有几人不乏担忧,情急问道:“若如彭女史所言,陇西流民境况已然至此,那么这些人是否会下陇生事,侵害三辅?”

    彭耽书缓缓叹了一口气,而后到:“其实流民之祸虽大,但若能加以田亩安置,免除些许赋税,便不足为虑。只是田亩分配之事,终究非一区区地方官员所能妄议,如今之计,还是要求借各方粮草支援,暂且救济这些人吧。”

    众人听得此语,也不敢再作发言。战乱时国家无力保护流民,那么世家则会出面收纳,继而也可以获取人口上的利益。但国家安置流民,则涉及土断,在座众人都是关陇世族出身,对于历朝历代土断带来的恶名与对世族的伤害,都有着很深的体会。这种触及各家底线的事情,任是贺祎这样的三公首望都不会去做。

    不过事情也要两说,全国范围内的土断,大家都要唱反,但如果只是小地方上施行,于她们而言,并非割rou于自身,自然也就无关痛痒,可以放而任之。

    众人议论纷纷,有人言国库空虚,不宜再倾囊,有人谏言可以在具体某一县划田安置,有人亦言若为此家中在中枢可以策动些许,总之都是一个基调,别让这群流民下陇,别动我们的利益。

    陆昭一如既往地手摇纨扇,安静地倾听各方言论。她对彭耽书礼待至此,抛砖引玉令其在席间有所发声,除了抬高陇西彭氏与彭耽书自身的声望之外,也是期望能借此机会让各家对流民问题有所瞩目,有所担忧。这些关陇世族只要本着这份隔岸观火的心态,那么她在安定的一两个县的范围内,提出军功授田的封赏之策,便足以令各方顺意,继而布局安定,辐及整个凉州。

    今日一过,也是时候见一见贺祎了,陆昭淡淡一笑。

    第126章 渡劫

    关陇世族针对于流民的所有情绪, 终于在四月末爆发出来。朝廷在世家的壮大下日渐沉疴,税收与所掌握的田亩均不足以封赏此战立功将士,更不足以拯救那些奔逃四窜的流民。

    而三辅地区早已被世家盘踞, 如今破败,各家重建庄园, 也无暇他顾。至于贺氏, 因马晃等族生事,愈演愈烈,难以弹压, 不得不考虑借力各方将其驱逐。

    因此在诸多诉求下,贺祎将军功授田提到了台面。

    让贺祎颇为诧异的是, 此议在台中并未遭受太多阻碍。但他看到在原本仅有陇西、天水、安定的诏议上,扶风郡也被添加上的时候, 贺祎忽然意识到事情并非自己想象的那般简单。

    崔谅于扶风驻扎,军队补给除了国家调配, 也要取之当地。一旦军功授田令下,当地政府便可施行土断, 在给军功阶层分配土地的同时, 大量的流民也可以借此机会安置。

    如此众多的人口与资源,和一个毗邻京畿的军阀搅在一起,联系上自己这个军功授田提议的发起人, 种种阴谋之论,足以令人遐想。尤其近几日,崔谅处大概也受到了不少舆论的压力, 频频遣使来信, 如今台中人人自危,更有一些人视自己为欲偿私欲、支持朝廷土断、挑战世家底线的第一罪人。

    当他前往台中纠察此事的时候, 却发现由保太后所出的诏命上,原本就有扶风一郡。思前想后,他自知是保太后借崔谅之力易储,借此机会光明正大地将资源倾向崔谅,同时也将崔谅打上一记贺氏的印号。军功授田,原本竟是保太后与皇帝、太子和薛琬等人的共同诉求。

    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贺祎明白此时舆论已不在他手中掌握,此时他必须要找陆昭来谈一谈。他目前尚不知此时是否于她有关,陆家也是世家,整个军功授田对于陆家本身在安定的铺展并无直接好处。如今崔谅在扶风实在太过显眼,若陆家能在三辅地区有所动作,以此分摊各方的注意力,有些事情上,他也愿意做出一些让利。因此,他借陆昭第二次旬假,在她归家的途中,找了借口请她前往相府面谈。

    因是归家,陆昭妆容素雅,衣饰浅淡,入相府时竟也无人注意。在仔细听闻贺祎的询问后,陆昭浅笑道:“扶风之事,皆是各方所定,我人微言轻,何能定策。不过丞相既言与我,我也定要为丞相排忧解难。一是两家实为一体,再者当年丞相在御前为我兄长归魏力陈,这份情义,陆家也都是念着的。”

    “前几日我兄长入宫辞行,陛下坚持他多留京中几日,如此倒也便宜。”陆昭略微沉吟道,“我兄长尚有不少亲信在京,那日他来长乐宫,想必丞相和太后也都见过了。扶风土断,难免有乡土之争。丞相身居高位,多有不便,弹压众人这种事情,可以交给他们来做。届时从安定调骑兵五百,如有纷争,足以平定。”

    贺祎听罢亦缓缓点头,无论是以自己丞相之位出面介入,还是让崔谅帮忙介入,在此时的舆论环境下,可能会激起各方怨怼。陆家新出门户,势头正烈,各方忌惮陆归在安定的数万人马,做这种事情反倒没有束缚。

    因此贺祎笑道:“既如此,那我明日便为你兄长手下争取一个门侯之位。”

    自彭耽书入朝,备选女官的各家也陆续入京。崔谅仅仅是派人将女儿送入都中,自己则继续留在扶风大营。恰逢此时,朝野舆论皆言陆氏一族崛起与贺氏丝萝相缠,而此言论,以乌台流传最多。而先前陆归封侯与陆昭易封之议,皆由太子提起,众人不免感慨太子此番着实为他人做了嫁衣裳。

    听闻此言后,元澈只是淡淡一笑,薛琬用计,一石二鸟,以此离间贺氏与崔氏的关系。即便不成,崔谅之女崔映之遴选女士中在即,想来也会和陆家因此事而不睦,如此来避免贺氏与崔、陆两家裹在一起。

    不过元澈认为,陆昭本人并不具有与崔氏合作的意愿。先前她保住贺祎,避免薛氏与贺祎直接交锋,是因为若如此,只会产生大量的中低档官位的空白。这样的局面是身为皇帝最乐意看到的,慢慢松动二者根基,却不损伤其核心,那么两者便仍会以势均力敌的姿态继续交锋。皇帝自然可以坐山观虎斗,温水煮青蛙。

    但如果是一方直接落败,所产生的除了大量的中低官位,还会有两千石与三公九卿之位。这才是陆昭所期望的局面。

    想了想,元澈便书信一封,交与了一名亲信道:“将此信交与崔惟仁,让他告诉崔谅,若中枢有变,当急流勇退,全以两千石之重。”

    自那次颇为愉快的合作之后,两人的许多默契皆不必言说。正如当他望向她的时候,脑海中皆是她所念,当他无法望向她的时候,脑海中皆是她所语。而这一切,注定与她温柔吟诵的诗经,发间缠绕的白檀香气一样,在这一世,永不离弃,伴己终老。

    至于封赏之事,也是他苦思冥想后,才决定将阳翟划于她,只是在封户数量上,父皇咬的死紧,未能谋求太多。时局如此,他倒不怕给陆昭封的多,反倒怕封的不够多。陆归的五千户说白了还是拿江东的无主之地来封,但陆昭的封地却是在洛阳附近,豪门云集的司州。但凡父皇敢给陆昭封过千户,触怒当地豪族,凭元洸所持的郡国兵家底,连洛阳都只是将将维持,又有什么资格来接手陆昭的封邑。

    他心想,最好给陆昭封到开国郡主,如此一来,元洸的这点爵位都不够看,那就更遑论娶她。流言归流言,默契归默契,但陆昭待在长乐宫,他就是不舒服。

    在崔谅之女进京之后,朝中忽然变得事宜繁琐,元澈索性称病,东宫大门幽闭,除去觐见皇帝,晨昏定省,连二府处都只由亲信传递公文。而自封后大典偃旗息鼓,平叛之战初捷,内朝亦有庆功御筵之定,再往后便是各诸侯王之藩等大事,如此往复折磨,元澈似一语成谶一般,终究染了风寒,不得不卧床静养。

    元澈初病这一日,长安下了一场薄薄细雨,轻密绵软的雨丝蕴揉在东宫内,将古老殿柱中的朽木之味散了出来,腐败的气息在红绡纱帐与碧笼画屏之间,愈发让人觉得积毁销骨,仿佛连仅有的力气都如游丝般殆尽。元澈只听着窗外铁马滴水的声音烦,便命周恢找人用苏娟将铁马拢了,又嫌腐气太重,命人去香炉一遍一遍地熏。一时间,东宫上下都知太子心情不佳,各怀着惴惴之意,小心伺候。直至刘炳入觐,众人才都松了一口气,各退至花园或复廊下打扫。

    刘炳来的匆忙,一身半新不旧的绛色官服,头戴巾冠,一眼望去倒有些儒雅风度,唯一与之格格不入的,是手中那一卷卷厚厚的文书。

    元澈早已从卧榻上起身,命周恢不必出去,直接从内室拿茶与他,自己撩袍坐在书房内的博古香炉边,浅笑道:“夏日炎炎,刘正监不辞劳苦奔波,不知父皇可有吩咐?”

    刘炳深拜行礼,道:“回殿下,保太后那便已开始着手于女侍中与女官们的遴选事宜,如今各家皆已奉上谱牒。这些今上已经御览过,因这次是为殿下选妃,所以让奴婢呈予殿下,请殿下过目。”

    元澈难得地笑了笑,虚抬了抬手,道:“正监先请坐。只是不知父皇什么时候要答复?”

    刘炳谢恩领座,笑言道:“前几日车骑将军入禁中,陛下想了想,还是再让将军多在京中待上几日。因这战事,元宵

    节灯会今年便没有办,如今又临近端阳节,离诸王之藩的日子尚早,不如借着热闹大办一回,至于最终遴选者,也在当日公布算是添喜。这些谱牒殿下不妨先看着,只是务必要在端阳节前告诉陛下一声。”

    元澈道:“有劳正监,孤知晓了。”

    刘炳又道:“今日早朝,五皇子上书请回封地,陛下已经准允了。只是保太后尚未同意。陛下的意思是,五皇子如今年岁已长,若能将正妃之位定下,来日之藩也算对保太后和当年他的母亲俞美人有了交待。”

    元澈微微抬眉,道:“五弟自幼由保太后抚养长大,他若离京,保太后挽留也在情理之中。只是五弟虽为藩王,但也理应和诸王一起过了端阳节再回藩地,断无提前回去的道理。且此次平叛,五弟驻守东门也是有功的,定赏还未下,怎么突然要提前离京了呢。保太后那边的意思如何?”

    刘炳道:“保太后昨日见了崔映之,恩赏颇重,排场上虽比彭女史要体面,但奴婢有幸瞧了,情面上倒不如陆侍中。”

    “明白了。”元澈说完,便打开谱牒,随后取了一枚纸笺,题上名字,随后交予刘炳,“人选既定,还望正监辛苦一趟,告知两宫。”

    周恢将刘炳送走后,并不敢松懈。他见院落积水渐多,想着元澈虽然时常征战在外,但内居最爱衣物洁净。方才听刘炳与元澈的谈话,下午定要出一次门的。周恢四寸片刻,连忙命人将积水尘泥清了,才转身进了书房。

    不过走开这一会儿,元澈竟一个人端着茶盏,坐在榻上发呆。他一身居家打扮,无巾无带,手指虽不如其他娇生惯养的皇子世子那般纤细,却也因病徒生一分落拓萧然之意。周恢自先帝时便服侍元澈,如今已是知天命之年,见元澈如此,想到崇德皇后临终前的托付,不由得更加心疼几分:“这茶是才冲的,白瓷胎薄,握久了烫手,殿下小心。”

    周恢正欲接过茶盏,元澈却用食指轻柔地抚了抚那白瓷光滑的边缘,仿佛以此便可触及她的面颊与颈线:“这宫里烫手的东西并不少,只是这一次,我必要握在手中。”

    周恢低着头,不留神看到了半卷着的奏疏,一个陆字赫然映入眼帘。他熟知元澈脾性,乌台流言不断,太子虽未有不悦,但行为较之以往,略显乖僻。他低着头,并不敢看元澈的神情,只讷讷道:“如今局势,太子为何还要执意于她,老奴不明白。”

    元澈只是沉默地望向茶盏,茶色清润,茶香寒凉,一眼望底,谁又能想到这些舒展开来的绿意曾经受过烈火怎样的炙烤,曾经历过多少道沸水的洗礼。而这一切终将隐忍成一盏清亮,注入心喉,以此温暖各自一生寂寥的长夜。

    他并不愿把心中所想说给周恢听,无关信任,仅仅因为许多东西并非一个内侍可以开解,也非一个内侍能够承担。周恢没有那样深思善怀的夙慧,却也无愚痴守拙的钝根。他们皆是一样,渡不了别人,也渡不了自己。

    第127章 反迹

    槐里城在长安城西, 周曰犬丘,懿王所都,后更名为废丘。历来围绕长安用兵, 槐里城首当其冲。城东十五里有文学、武学二城,各高一丈五尺, 相近亦有汉所兴丘舒城, 西更有小槐里城,以此互为犄角。建兴四年,南阳王保镇上邽, 遣其将胡崧救长安。崧破刘曜于灵台,引还槐里, 长安遂陷,可见槐里为其要冲。

    崔谅部此时便驻扎于此。先前他原本提议驻扎长安城北的池阳, 然而太子督中外诸军事,如今又加录尚书事, 乃是高于尚书令的台中长官,对于他军中各项事宜均可驳回。驻守池阳之议, 便未曾获批。

    崔谅望着演武场上的士兵, 这些跟随自己数十年之久的精锐,即便是寻常cao练,目光中亦有悍气。然而这些时日, 营中还弥漫着不同以往的气氛,似有阴谋在酝酿。

    昔年崔谅坐镇上庸,背靠荆汉, 世族林立, 南有强楚,独守国门。伐吴之战时, 蒋周二逆将戮储君,是自己秣马厉兵,张帆驱橹,顺流而东,截两州逆贼援兵,洒血大江。想当年目视江东,其兵甲之盛,战而必克,无人可媲美,连苏荆州分陕之重,都不足入目。

    那一刻,他是如此得意,崔氏自国史之狱而式微,经过数代人的努力,终于有了方镇之位。那时他匡扶社稷于倾危,救储君于敌封,本以为凭此功业,可以获得荆、江等地的刺史之位,亦或是女儿可得太子正妃之位。然而最后,中枢权柄尽在关陇世族之手,对于其安抚,太子也只为他加礼封侯,位如九卿。他心灰意冷。

    今年,朝廷诏各将驰援关陇,丞相贺祎更以荆州刺史督军事许其战后领受,为家族荣耀计,他选择再次领兵北上。只是这一次,他在接见贺祎之子贺存的同时,还通过崔惟仁联系到了太子。孤注一掷从来换不来尊重,崔家只会在一次次政治拉打中变得更加卑微。手握兵权摆出一副悍勇姿态,然后让这些世家们乖乖坐下来,听自己讲一讲道理,而不是讲自己的道理,来让这些世家乖乖坐下。

    自伐吴之战后,崔惟仁便入太子麾下,完成京口等地的布置后,随其北上归都。而崔道成则转任河南,与王安等人在司州任当地官员,如今也坐到了河南郡守的位子上。这些布置果然让贺祎对自己高看了一眼,而太子依旧我行我素,甚至令自己回守上庸,方不失封侯之位。

    因此崔谅决定支持保太后易储。

    只是近日事态颇感微妙,三辅地区对于自己的驻守,不乏nongnong的恶意。台中风云突变,薛、贺两家联盟不在,薛琬转任尚书令一职,借着其所枝蔓的官僚体系,为皇权发声,并且在政策上对自己有所压制。而贺祎也在这段时间内韬光养晦,若无必要,绝不在台省露面。朝中两大权jian势位俱赫,而自己多年的浴血奋战早已被目视为祸。这个世道已经烂透了。

    崔谅扫了一眼远处的山丘旷野,凋敝的民户与山水雕就的庄园相形见绌,仿佛一晦一明。他对长子崔敬下令道:“淳化县令陆放已拨粮草赈济灾民,想必后几日不会有更多的粮草送到营中了。你率部众去这些庄园中交涉,令这些世家务必缴纳谷粮,凡有荫户男十六以上,六十以下者,捕纳充军。”

    崔敬望向父亲,有些犹豫道:“父亲行此举,未免有伤人望,世族敬畏不存,父亲即便拿下长安,只怕也难得进位三公。”

    崔谅冷笑道:“敬畏?世族这种东西没有敬,只有畏。这个世道既无道理,也无秩序,高门居官无任,寒门出头无望,放目远眺,皆是狐犬豺狼。若要立世,你得抢了他们的粮草,后面站着百万雄兵,然后你在这个世道说得每一句话,才有可能获得认同。”说完,崔谅忽然斜目一凛,语气冷然,“另外,此在军中,谁为汝父,下去领罚。领罚后再去办你的事。”

    次日,禁中出诏,加薛琬为护军将军,掌中下层武将升迁以及调度。而扶风县前夜,诸多大户被军队劫掠,薛琬连夜赶往台中,除了安抚各家,还要不时提醒,此为丞相引祸水入三辅之过。而贺祎亦有回言:薛琰统抚夷护军,汉中粮草多为赈灾所用,至于崔谅军用,未能获准,至今才有了崔谅的纵兵劫掠。

    此后,薛琬继续调任南军部将修筑城防,而贺祎也命陆归下放一些将领,巡游三辅后,充任宿卫,以补薛琬调兵后所留下的防御漏洞。

    就在这样一个公卿异议,朝野喧嚣的夜晚,靖国公陆振命人拆掉了象征爵位与尊贵的恒门,领全家开宗祠拜祭。

    所有的仆从皆被拒之门外,曾为陆振殿中护军的张文烈领一众忠仆驻守在最外层。

    星点烛火因缝隙间灌入的微风而跳动,吐出一条条火舌,似要将眼前一重重身影燃成灰烬。室外的月光如瀑照不进暗室,更无法窥见藏于暗室之谋。以顾氏为首,陆归、陆冲与陆昭分列于后,垂首听训。

    陆振将香火奉上祖先后,慢慢回身,目光灼灼,扫过堂内每一个人,不过一瞥,便足以掀起风暴,焚烁金尘。他开口道:“所有政权之基,即为武力。自千百年来,权力便对武力有着冈垄之断,而政权更迭则如权力辗转,生于暗泉之涌。如今,我家势位迥异,即便万般小心,也难免有人暗中敌视。蛰伏无用,示好无用,唯有武力横扫一切。说千道万,长安不过是个豺豹簪缨,虎狼冠带的战场,大战在即,还望大家各自谨记。”

    陆振走向前,分别拍了拍三个孩子的肩膀:“夜深伏机,如迫汤火。愿我家儿郎女郎,河出伏流,一泻千里。”

    是夜,内宫连降急诏,宣靖国公陆振及其妻入宫暂住,车骑将军陆归领宿卫,加左门侯,拱卫宫城之西。陆冲以渤海王文学一职,充选清凉殿殿军。陆昭则奉诏长乐宫听事。一时间,数支车马分散开来,沿着各自的的道路,往不同的方向徐徐前进,而靖国公府已成空巢。

    宴饮共分三日,先是保太后与皇后于杏园设宴,将女侍中最终人选敲定。次日太液池宴饮,过端阳节。最后一日则将元宵灯会补上,天子与民于长安城内放灯共乐。

    女侍中的初选已定,复选由保太后与皇后共同斟酌。达官仕宦之女一轮轮选下来,所剩之人不过四位,而长乐宫女侍中待选两名,魏帝的异母兄弟汝南王的正妃已殁两年,汝南又是许昌与寿春的联络要地,魏帝少不得另选两人加以安抚。因此这次复选早已人事皆定,杏园设宴,不过是为了图个热闹。

    时至傍晚,宴席排开,此时天边尚明,日月同辉,水榭中央歌舞渐起。在花散蝶飞,长带锁腰的绮景下,四名待选者也带着各自的身份与背景落了座。崔映之身列其中,却仅一习青碧色单衣。她骨架修长,身形丰腴,却不带一丝滞重。张口一笑,是一排细洁的米牙,颇有涉世未深之美。

    保太后与皇后分列东西两侧,宴席不过是走个过场,东宫与清凉殿皆有玉笺奉出,人选早已定下。

    酒不过三四盏,夜愈发深了,保太后命人点灯。此时一个小内侍跑过来,在保太后身边低声说了几句。“他怎么来了。”保太后皱了皱眉,“去,让陆侍中去后殿避一避。再调长乐宫宿卫过来,要快。”

    太子元澈携班剑两百与宿卫三百而来。月色下,黑色的章服如水墨流染一般疏散开来,金章刺绣,如星似宝,缀于身上,开出一片璀璨。他还未开口,除保太后与皇后外,身边众人皆起身行礼。

    太子亦依礼见过保太后与皇后。

    “太子怎么这时候过来了?”皇后一向中立,语气也较为和缓,适合率先发问。

    元澈甚少穿得如此华丽庄重,此时目含流光,微微一笑,竟有一种轻慢的漂亮。“回皇后,虽女侍中人选已定,但父皇有言,皇太子妃内辅国纲,因命儿臣前来考校,以择中意者。”

    保太后闻言冷冷一笑:“哦,只是太子带这些人来,是来武试的?老身宫中女儿皆非寒伧武卒之辈,恐令太子失望,还望太子速回吧。”

    元澈道:“国朝以降,皆是宣文载道,厚德载物,儿臣来此不过小试,速来速去,必不会扰保太后与皇后清视圣听,还望保太后与皇后成全。”